第546章:因何变法?-《席卷天下》
第(2/3)页
“臣有初步思虑,还需王上斧正。”桑虞越加觉得自己在这一件事情上的正确性,不止可以挽回君臣情谊,或许还能将名声流传于后世万代,越是这样就越谨慎,说道:“类如御史府,可在府衙之内划出几个所属部门,如转诸监督、掌执法、检索取证、主持宣判。或对国体进行改革,分所属职权专门设立的监督、执法、取证和宣判之府、署。”
刘彦当然是倾向于后面那个提议,要是前面那个只是内部的分权,实际上该部门的主官还是一手全抓。
有鉴于天1朝的一种普遍现象,两手都要抓,两手都要硬,然后是不管哪只手都随便乱伸,导致的绝对的权力导致的绝对腐败现象,要是能够从根本上来进行制约,那当然是再好不过。
纪昌在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插话了,再则说起来丞相府有权插手一切内政事务,说道:“大汉目前有御史府和廷尉署,御使大夫是要针对这两个部门进行改变?”
说起来,桑虞其实还是要先和纪昌这个丞相至少是通通气,不应该是直接捅到君王这里。纪昌理应是表达出不满,属于合情合理。
“仅是初步探讨……”桑虞自然知道自己理亏,往大了说还是蔑视丞相。他不与纪昌事先沟通,其实还是内心有怨言,只以为上一次之所以被警告有纪昌搬弄是非的嫌疑。他不得不补充一句:“若有所作为必然是要汇报于丞相。”
刘彦现在的关注点不在于丞相与御使大夫的龌蹉,径直对桑虞说:“子深细细道来。”
桑虞显然是有做过很深的思考,对于微小改革与大动作改变提出自己的见解,但又不表现出倾向于哪个,很谨慎地表达出一切取决于君王的意志。
在隋唐初期的时候,御使大夫所属就开始从拥有执法权转变到只有风言奏事的权力,到了两宋才算是真正地以国策方式确定下来,不过得说的是两宋的御史一般就是个副职,但凡是位高权重的官员都会有一个御史的头衔。而宋朝官员一般情况下是身负多职,实权官以及一系列头衔多到吓人,一般情况下除了实权官之外,另外的官职只是领俸禄的附属品。
御史完全靠嘴巴吃饭是到了有明一朝,鉴于儒文化发展到明朝已经差不多烂到底,御史其实已经失去了本来的职责,变成博取名声的工具,甚至是演变成党争的利器。
刘彦一边喝茶一边做出思考状,他比较好奇桑虞的改革是个什么方式,直属的御史府在这一次改革中会被定位在什么角度。
御使大夫从三公九卿制定型之后就设立,御史府一直以来的存在感却不是太强,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丞相府的附庸存在,相反是廷尉署可谓是凶名赫赫,但廷尉署更多的时候是皇帝用来对付百官和贵族的利器,才有廷尉是皇帝头号鹰犬的说法。
在刘彦看来,由御使大夫亲自提出的改革,恐怕不会让御史府变成一个只有动嘴巴不能动手的部门?
果然,后面桑虞渐渐探出一些理念,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御史府可以转变成为一个转诸审判和定刑的部门,通俗说法就是转变成为一个法院,中枢这个自然是最高法院,然后各州郡的下属部门则转化为地方法院。
那一刻刘彦其实是无比的吃惊,他很确定自己根本没有向桑虞谈及过类似的话题,可桑虞就把经过数千年酝酿和改革的“成果”给搬了出来。
刘彦确认自己没有理解错误,桑虞的说法可能有些不同,理念上却与后世的法院一样,可不是到了两宋或是明的那种“中央断定天下重犯刑名”,就是法院只管依照律法和取证、罪行进行宣判。
“王上,或许应当将廷尉请来。”纪昌听出了事情的严重性,那已经不是小小的改革,是关乎到了国家的体制。
桑虞还没有讲到廷尉署方面,对于纪昌的敏感只是看了一眼。
廷尉署在地方其实是没有下属部门,仅是属于中枢的执法机关,地方上的衙门也不是隶属御史府,各州、郡、县的衙门实际上是隶属丞相府,然后是军方也有自己的律法机构,所以说能够管得上律法的部门真的不要太多。
君臣三人暂时将话题扯开,想要深谈自然是要等待庾翼到来之后。
第(2/3)页